3月10日,中信銀行宣布,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的“中信碳賬戶”內測版上線,公開邀請千名用戶參與測試。
據移動支付網了解,該賬戶平臺是首個由國內銀行主導推出的個人碳賬戶。
“中信碳賬戶”內測版面向個人用戶,依托中信銀行信用卡“動卡空間”App開發構建,通過用戶授權自動采集個人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低碳行為數據,并通過科學計量方法累計個人碳減排量,為每個用戶提供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有力證明,打造個人獨一無二的“綠色生活名片”。據“中信碳賬戶”核算預測,每年中信銀行信用卡用戶通過在線金融服務方面的低碳行為,累計可減少約200萬噸以上的碳排放。
“中信碳賬戶”場景將更豐富
據悉,目前,內測版已經上線生活繳費網上辦理(含水費、電費、燃氣費等)、申請電子信用卡、開通電子賬單等低碳行為的碳減排量核算,同時,“中信碳賬戶”提供了豐富的低碳科普、低碳知識小問答。即將上線的公開版還將包含綠色出行、二手回收等更豐富的綠色低碳生活場景,后續還將提供日常生活場景的碳排放計算器,讓用戶能夠深入了解日常生活的低碳行為點滴。
而后,中信銀行將“中信碳賬戶”的“得分”與多項權益結合,包括專屬禮兌換、參與公益等?;诖?,中信銀行將用戶碳賬戶背后的線上生活繳費、電子信用卡、電子賬單、地鐵出行、二手回收等綠色低碳行為與多種權益綁定,激勵用戶使用碳賬戶背后的“動卡空間”App,提高移動渠道的使用情況。
這一系列應用背后,是金融科技實力的支持。
大數據、開放生態、國密算法保駕護航
據了解,“中信碳賬戶”借助銀行“金融+生活”生態圈,通過用戶授權自動采集其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低碳行為數據,并通過科學計量方法累計個人碳減排量:采用大數據實時計算技術,根據不斷迭代優化的減排因子模型,實時計算各類生活場景的碳減排量,支持地鐵綠色出行、生活繳費等低碳場景的碳減排量,用戶可實時記錄與查詢個人的碳減排數據;為保障用戶的數據安全,采用AaaS開放生態+國密算法的組合應用。
其中,AaaS(API as a Service)基于API開放生態服務,可實現綠色生態合作伙伴快速無縫接入,打造以“中信碳賬戶”為服務核心的開放銀行生態圈,同時,使用國密算法對數據全程加密,讓用戶信息得到安全保護。
建行的“碳賬本”嘗試
無獨有偶,3月4日,在北京最近公示的金融科技創新應用“基于‘碳賬本’的個人金融服務”中,建行也為個人客戶建立“碳賬本”,為客戶量身打造基于“碳賬本”的個人金融服務(包括信用卡額度升級、分期福利、支付優惠、積分商城權益兌換等)。
建行將不同維度的碳減排行為數據結合,構建相應計算模型。隨后,基于模型數據量化的客戶碳減排行為“得分”,為客戶提供信用卡額度升級、分期福利、支付優惠等方面的個人金融“激勵”。在這樣的模式下,將分散的碳減排行為整合為可量化的數據,從而為客戶的碳減排行為提供更加直觀的“激勵”,也將個人客戶的碳減排行為和支付、信用卡、積分權益等業務場景聯動,提供對個人客戶的深度運營。
在這個過程中,建行運用了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:利用大數據技術,可以依托綠色交易所的碳減排計算因子,基于多源碳減排行為數據,構建碳減排計量模型,提升銀行對客戶碳減排貢獻度計量的準確性;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優化完善碳減排計算模型參數,持續提升模型性能、精準度;聯邦學習技術可以在客戶授權前提下,將建行內部數據(手機銀行生活繳費、ETC繳費等)、行外碳減排行為數據(乘車次數、線上辦理政務業務次數等),進行可信共享,在原始數據不出域的情況下,為計量客戶碳減排貢獻度提供多維度數據支撐。
總結
中信銀行與建行的做法頗為類似,均是以個人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碳減排行為作為基礎,整合多元數據,為個人用戶的碳減排行為“打分”,并將“碳賬戶”得分與信用卡、積分、禮品兌換等權益結合。而碳減排行為最大的特征是線上化、無紙化,基于此,銀行可以將個人基于銀行賬戶完成的碳減排行為與權益激勵結合,提高銀行賬號的“存在感”,突出繳費、地鐵出行等背后的銀行賬戶,并基于權益激勵,對賬戶實現深度運營。
在綠色金融迅速發展的當下,中信銀行、建行的嘗試或許對更多銀行都具有借鑒價值,銀行如何將碳減排等行為與銀行渠道建設、賬戶運營等聯結,互相促進,也需要銀行更多思考。
責任編輯:陳愛
免責聲明:
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、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,其文字、圖片、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;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,請您優先聯系我們(聯系郵箱:cebnet@cfca.com.cn,電話:400-880-9888),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,謝謝配合。